「不知道这次的“地表最强”能保持多久,毕竟牙膏快挤没了,老对手AMD的杀招ZEN3半年后又要发布了。」
▲但我还是想说句....
首先得感谢英特尔的倾力协助,游侠网很荣幸,也能提前拿到了英特尔最新的第十代处理器,这次我们拿到了2块,一块是i5-10600K,一块是i9-10900K。
包装盒的外观相比九代的9900K来说,英特尔第十代酷睿10900K四四方方的盒子并不算炫酷,不知道是不是最后商品的包装,所内置的2个CPU的其中一个就是今天评测的主角—了。
光看10900K的外观,我们就能看出十代CPU的外观对比九代CPU还是有着很多变化的,从1151针脚的九代到有1200个针脚的十代大概也就是CPU更厚了一点;
防呆设计的小三角变得不那么明显了,但是从左上角移到了左下角;
因为针脚更多了,被针脚保卫的电路板也明显小了一圈,我想应该不至于有人会买错主板或者装错不同的CPU。
如果说10900K的本尊只能算其貌不扬,相貌平平的话,那么英特尔对于它的介绍应该就和每年新品发布都会吹一顿的“地上最强”一样了,保证任何一个追求极限性能的玩家看完就挪不开“购买键”。
不出所料,这次的10900K依然采用了14nm的制程,不过是制程经过了相当优化的14nm+++,嗯,光那么多加号也能看出了。
作为第十代酷睿的旗舰型号,也为了应对隔壁AMD家号称线程撕裂者的3900X,10900K终于也开窍了,采用10核心20线程规格,20MB三级缓存,TDP 125W。基准频率3.7GHz,睿频2.0全核最高4.8GHz、单核最高5.1GHz。
靠着睿频Max 3.0和Thermal Velocity Boost技术,10900K还能更进一步,会自动选择2个体质最好的核心,最高可加速超频到5.3Ghz。
是的你没看错,第九代CPU们还在考虑如何稳定超频5.0Ghz时,10900K光是睿频都已经超到5.3Ghz了,当然这是真超还是假超后面会提到的。
10900K支持的最搞内存标准提升到了DDR4-2933,虽然支持的PCEI标准依然只有3.0,但从各大主板厂商们放出的口风(Z490主板开始为支持PCIE4.0做各种扩展接口的准备),十一代CPU大概率会支持或变相支持PCIE4.0。
线程和频率的大幅提升,代价也很直接,对比9900K,10900K的标注功耗就直接提升了30W,来到了125W,不亏是新一代的地表最强(吃电怪兽)。
M12A主板配合10900K超频到了7.7Ghz,内存超频6666Mhz
前面说了一堆很好看的数据,但这些不过是理论上的而已,华硕官方实验室前几天还用,创下了世界纪录呢,但靠着黑科技散热和并不能稳定运行的平台,这又有多少意义?
更别说10900K就算是睿频到5.3Ghz的条件是电脑温度在65℃以下时,Thermal Velocity Boost才会启动,频率都5.3Ghz了,光靠大家那全世界使用率最高的散热器(英特尔原装散热)或者是九州风神,真的能压住吗?
所以今天我还是要测点实际的,拿10900K和上一代的9900K做一个对比测试。
▲i9-9900K
▲i9-10900K
首先先进入最基本的CPUZ界面,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10900K的标注功耗有125W,对比9900K是30W的提升,睿频范围从0.8Ghz到5.3Ghz,但就想前面说的那样,一般正常使用4.9Ghz已经很高了,想要继续往上提需要手动超频锁定核心频率。
4.9Ghz时电源电压1.110V,说明我们拿到的这块CPU体质应该还是不错的,超到5.1Ghz正常使用应该问题不大。
而在CPUZ的测试分数页面,我们也能看到10900K的单核分数有614,而多线程的分数有7500,对比9900K,单核能力有9%的提升,多线程分数有40%的提升,看着非常美好,但CPUZ对于CPU测试来说只是入门级的,并不能真正测试出CPU在日常使用时的性能和表现。
所以我们需要一点更专业的软件测试。
渲染性能测试:CINEBENCH R15
▲i9-9900K
▲i9-10900K
CINEBENCH R15是业内最著名的测试软件,它的优势在于每次运行测试都会真正渲染一次图形,所以不管是对于生产力要求或者是日常使用都有非常精准的参考价值。
而在的CINEBENCH R15运行测试中,10900K的单核性能比9900K提升了12%,也是现在为止所有桌面处理器中单核性能最高的,分数有227,多核性能的话因为10900K不管是实体核心数(10核对8核)还是线程数(20线程对16线程),所以分数的提升更加可怕,有45%之高。
但如果考虑到功耗和主动降频,10900K的实际提升应该会小于45%。
在CINEBENCH的最新版R20的测试里,我们也能看到,10900K的单核性能分数只比9900K提升了28,提升幅度只有5%,而多线程分数的提升也只有21%,这个数据应该是比较准确的。
渲染性能测试:生产力性能测试:PCMARK
如果你是要买一块10900K当用作生产力平台的用途,那么肯定要看PCMARK的跑分,因为PCMARK是针对现代办公软件的全面基准测试,也是最能体现一块CPU在生产力途径上运行稳定性和性能的软件。
总结10900K在生产力上的表现,我们不难得出,在比较看重单核表现的应用上,10900K对比9900K并没有那么明显的提升和优势,但在吃多线程的应用上,靠着简单暴力地堆线程数,10900K的提升还是非常明显的。
但不要忘记了,不止是10900K,英特尔第十代所有的CPU线程对比第九代的提升都是翻倍。
运行稳定性测试:AIDA64
▲i9-9900K
▲i9-10900K
当然这次稳定性是在默频的情况下测试的,虽然在开始烤机几分钟后,温度涨到了90℃,但很快就因为温度太高,CPU主动降频,温度基本也维持在了70℃左右,这样跑了大概20分钟,而核心频率大概在4.3Ghz到4.5Ghz左右。
这个频率对于大多数日常使用来说是不会产生任何限制的,70℃左右的温度对于一块旗舰级的CPU来说应该也能让人接受。
但在主动降频前后,10900K的功耗已经到达了271W,要是800w电源以下且暂不考虑更换电源的用户,也暂时可以不用考虑更换10900K了。
当然最后也要跑一跑国际象棋
▲9900K(左)10900K(右)
因为现在已经关于CPU测试的专业软件越来越多,国际象棋这样并不直观的测试软件用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现在最高只能识别16线程的。
而在二者对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9900K和10900K的分数差距并不是很大,相对性能倍数提升大概在12%的样子,每秒千步的提升也大概是13%,其中相对性能倍数相对的是英特尔的奔腾三1.0Ghz处理器的性能,而每秒千步的意思是处理器每秒能计算多少千步,也就是说10900K在国际象棋上每秒可以计算33935000步。
10900K确实可以说是现在为止桌面处理器的“地表最强”,不管是核心频率还是线程提升带来的性能增幅,或者单纯功耗上的。
那我们有必要升级到10900K吗?
这个问题应该才是每个看到现在的你最想问的吧,我的回答可能比较现实,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我们想要升级换代到10900K所必须要换的硬件起码就有主板(封包技术不同导致九代之前的主板完全不能给十代CPU使用)、电源、散热(线程提升带来的是功耗和运行温度的大幅上涨),而对比9900K在性能上提升只有10%左右,这10%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体感提升更是小到可以忽略。
如果你是一个极限追求性能的发烧友,相比都不用看我的评测,早就已经下单了,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说,10900K的投入显然是不如自己预期的产出的。
▲i9-10900K的总体评分
更别说10900K的性能应该已经是14nm制程下CPU的极限了,我们为什么不等更高规格制程的新CPU呢?
当然更高规格的制程意味着更小的核心面积和更紧密的晶元管排布,换来的是更难以散去的积热和更容易发生的各种小毛病(比如漏电),我想这就是即便是对手AMD都即将在半年后发布ZEN3架构7nm制程的处理器,就算自己在笔记本上也已经实装10nm制程的处理器,英特尔却依然还坚守在14nm上的原因吧。
顺带一提,根据一部分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小道消息,英特尔的第十一代桌面处理器依然会采用14nm的制程。
就和我标题说的那样,日常生活里,牙膏的最后一段就算有相当多的量,想挤出来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这就是现在的英特尔第十代处理器所面临的尴尬困境。
但我想买这块CPU的人肯定还是以“臭打游戏的”居多,如果想看到10900K在游戏上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欢迎大家点波关注,期待对于10900K的后续测试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