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母亲的话,是孩子看世界的镜子。”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没有比母亲影响更大的人了。
(相关资料图)
母亲说的话,好比孩子的家庭启蒙书。
她们无意识的负面言论,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一笔抹不去的伤痕,长久无法愈合。
一个家庭,比起家境不好,更可怕的是母亲的这3句话。
1.“咱家没钱,你不能乱花”
一些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小便对他们的开销有明确的限制。
遇到孩子特别想要的东西,她们会采取“哭穷教育”,以引起孩子的内疚心理。
既让孩子懂事,又能省钱,这招百试不爽。
网上有这样一个案例:
女孩儿三月在家过10岁生日,为了庆生,她邀请了自己的同学参加,还特地嘱咐妈妈,给自己定个好看的蛋糕。
等妈妈在众人的期待下将生日蛋糕端上来时,大家才发现,这其实是一个点了红心的大白馒头。
同学们哄堂大笑,嘲讽三月骗人。
小寿星三月闹了个大红脸,立刻反问妈妈,自己的生日蛋糕去哪了?
妈妈却毫不在意地解释:
“纯奶油的生日蛋糕多贵啊,咱家没钱,你不能乱花。”
最终,这场生日聚会以三月的失望告终。
自此之后,她再不对任何节日抱有向往,甚至连生日都不愿意过了。
作家埃德加·布莱索说过:“如果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穷人,那他一生都会是个穷人。”
母亲的精打细算,却忽视了孩子最根本的需求。
当孩子形成这种“贫穷”的思维模式后,他们会产生强烈的“不配得感”,即便后期物质条件得到提升,也依旧没法脱离底层枷锁。
2.“我都是为你好”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齐明月的母亲朱云慧,因为对女儿拥有过高的期望,一直按照自己的标准严格要求她。
小到穿衣交朋友,大到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工作、定居城市等,朱云慧对女儿都采取完全专制的态度。
每次齐明月提出自己的想法,朱云慧都会严肃地说一句:“我都是为你好。”
这样的话让齐明月产生了愧疚感,反复地压抑自己,默默忍受。
后来齐明月高考失利,朱云慧一时无法接受,便放任不管,才让女儿有了短暂的喘息。
结果齐明月参加工作没多久,朱云慧又开始逼迫她考公,发现女儿不听话后,多次贬低女儿和她的室友。
面对巨大的压迫,齐明月彻底地爆发出来,并说出当年参加高考,她为了不去母亲安排的政法大学,故意少填一张答题卡。
母亲对于孩子的一些培养方式,看似是为孩子好,其实是想将属于孩子的自由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被压迫着无法释放的孩子,会因身不由己,难以和别人构建真正的亲密关系,也不知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母亲的固有思维,让孩子的未来被禁锢局限,也失去了健康的灵魂。
3.“要不是你,我早离婚了”
母亲和孩子的羁绊,让她们愿意在婚姻中忍辱负重,只为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但也有些母亲会在生活不如意时,将责任推给孩子。
武志红曾采访过一个来访者丽丽。
在聊到个人情况时,丽丽表示因为自己工作表现良好,获得了去上海学习的机会,为此非常高兴。
她打电话和母亲报喜,本意是想听母亲夸赞的声音,结果母亲一直在对她讲述自己的苦难人生。
母亲告诉丽丽,她和丽丽的父亲早已在生活上产生诸多分歧,自己之所以会忍到现在,都是因为丽丽。
“要不是你,我早离婚了。”
丽丽听到这样的话,内心不知是何滋味,原本的兴奋,也因对母亲的愧疚折磨得荡然无存。
最后她选择放弃学习机会,回家陪母亲。
母亲一句简单的话,将孩子道德绑架为婚姻失败的替罪羊,也让孩子一直处于自己阻碍了母亲追求幸福的自责中。
而真正未离婚的原因,则被母亲自欺欺人的隐藏起来。
母亲将这样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后,痛苦也被孩子分担大半,就鲜少去考虑如何改善自己的婚姻现状。
因为自己没有敢于重来的勇气,借口以孩子之名维护婚姻,表面和睦,实则破碎。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可能需要他们花费相当漫长的时间释怀。
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母亲应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和情绪,避免他们遭遇心理创伤。
最好的母爱,不是控制,不是负面影响,而是正向引导,指引孩子前往光明的未来!
作者简介:晴安,新媒体作者。